林亚南: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已有 582 次阅读2012-6-24 09:30

                          林亚南: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大师是这样造就的


林亚南: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林亚南

  我们知道,陈景润是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联系在一起的。正像他的墓碑的造型所蕴涵的,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中取得的“1+2”的杰出贡献,享誉中外。陈景润是中国老百姓中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天上有一颗行星,名字叫“陈景润星”,寓意着陈景润的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国家邮政总局在1999年发行特种邮票T16_科技成果,其中有一枚是“陈景润的数学手稿”,说明“1+2”在我国科技成果中的重要性;2004年上演电视连续剧,题目叫“陈景润”,将陈景润痴迷数学,奋力拼搏的精神再次传诵;日本出版的《一百个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一书刊登了两个华人的照片祖冲之,陈景润,说明了陈景润在国际数学家心目中的地位。我们知道,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学习过,工作过,他是厦门大学的杰出校友。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散尽家产办厦大的陈嘉庚校主代表的爱国精神,22岁为追求民主而献身的厦大学生罗扬才代表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为厦大呕心沥血的萨本栋校长代表的自强精神,翻译资本论的厦大老校长王亚南以及耗尽一生研究“1+1”的厦大校友陈景润代表的科学精神。我们知道,2009年建国六十年大庆,厦门大学推荐的陈嘉庚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陈景润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有两位数学家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是华罗庚和陈景润。

  今天,让我们走近陈景润,了解陈景润的传奇人生,感受陈景润的精神魅力。


  之所以称陈景润的传奇人生,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是传奇的;他的性格是传奇的;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奇迹,他的深刻影响是奇特的。


  之所以称精神魅力,是因为:他历经坎坷,却矢志不移;他柔弱内向,却毅力超常。

痴迷学业 


  1933年5月:出生在福州,老家在福州市闽侯县胪雷村; 1940-1944:在福州三一小学读书;1944年,三明镇中心小学(现三明实验小学)读书;1945年2月,升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现三明一中),后转入福州三一中学;1948年2月,进入英华书院(现福建师大附中)学习;1950年9月(时年17岁),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学习。


  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兄弟姐妹12人,只活了6人,陈景润排名第三,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陈景润曾回忆:“从我生下来那天起,似乎已经被宣布是不受欢迎的人,一个多余的人”,“有些学生看我瘦小,经常欺负我”。 1944年冬日本攻占福州,陈景润一家避难到三明。45年2月小学毕业进入三明一中,46年初二转回福州。在三明,陈景润和他母亲患了肺结核病。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疾病。1947年他母亲去世,陈景润才14岁。母亲肺结核去世的阴影一直笼罩他的一生。在中学阶段,陈景润个子瘦弱,沉默寡言,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学习特别主动,尤其偏科数学。附中的图书馆借书卡记录着陈景润借阅的图书:大学丛书《微积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实用力学》等。借书卡片表明,《微积分学》借过两次,可见他是下工夫钻研的。由于他特别喜欢读书,英华中学的伙伴们给他起了个外号“Booker”,就是书虫,书迷,书呆的意思。在英华中学,陈景润第一次听沈元老师讲哥德巴赫猜想。沈元是谁啊?沈元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名誉校长。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那么大名鼎鼎的沈元先生怎么会给中学生讲哥德巴赫猜想呢?原来沈元与陈景润同是福州人,同为英华中学的校友。那一年沈元先生的父亲去世了,他回福州奔丧。回福州后恰好解放战争打响,他回不去了。很多单位就请他去工作,他挑中了母校英华中学,所以就跟陈景润他们讲了哥德巴赫猜想。有意思的是,沈元教授跟陈景润教授同时在1980年评上中科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培养大批大学生。陈景润当时中学还没毕业,他以同等学历参加了高考,而进入厦门大学。1950年的高考不象现在进行全国统一考试。一个人可以报考几个学校,可能同时被好几个学校录取,然后你自己挑中要去哪个学校。当年厦门大学数理系正取20人,陈景润排名第十。他同时考了当时的福建学院。福建学院是一所私立学校,几年以后并入厦门大学,它是一个文科学校,有政法,工商,经济,企管等学科。陈景润同时收到了两份入学通知书,到底要去哪个学校。他家里人认为,留在福州读书至少可以在经济上节省一些,而当时台海领域还是硝烟弥漫,厦门大学处在海防前线。但是,陈景润认为在福州没办法读数学,他特别喜欢数学,厦门大学有数学专业。所以他自己下决心说服家里人,就读厦门大学。1950年9月的一天,陈景润从家里出发,乘车去厦门,路上走了一周时间。为什么要用一周时间?当时刚刚解放,咱们缺乏制空优势。警报响了,大家躲进防空洞。整个汽车用树枝伪装起来,白天不敢走,晚上又不敢开灯。所以呢,是摇摇晃晃,走了一周时间才到了厦门。那一年厦门大学招收了784位本科生,同时还招了10位研究生。但是念数学的只有4人。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数学系,数学招了72人,其中就包括了同是福州人,又同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的林群院士。第一年住博学楼(人类博物馆)123房间。二年级(51.9-52.7) 西迁龙岩。三年级回厦门,肺结核,住勤业斋。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受到严格的数学训练。当时的系主任方德植教授先后给他们讲高等微积分,讲高等几何。他看到陈景润的作业非常简洁,只有答案,没有过程。就找陈景润谈话。陈景润说我做啦,草稿都在书包里面。方先生就告诉他,做作业应该一步一步写清楚,从小就要培养这样一个习惯。否则以后做科研有了成果,你怎么写出来告诉人家。还有一次考微积分,陈景润字迹非常潦草。方先生都看不懂,又把陈景润叫过来。陈景润说:我懂,我重做一遍给你看。当场就做下来了。方先生就批评他为什么写得这么乱。方先生说,看起来你是真懂了,基本也都全对啦,但是我不给一百分,要扣两分,以示警告,你下次字要写好。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陈景润的生活非常节俭。他常常一天只吃两餐饭,买了馒头咸菜,配白开水就完事了。他穿的衣服也非常简单,一件深蓝色的衣服,一件黑色的衣服,脏了也看不见。他舍不得买肥皂,将衣服防进水里泡一泡,搓一搓,拿出来晒一晒又可以穿了。陈景润说,饭可以不吃,书不可以不念。大学三年当中,他从来没有看过电影,连鼓浪屿也没去过,下雨受淋,没有感觉。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学习,对数学的热爱就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所以同学们又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爱因斯坦”。学习微积分时,陈景润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自己再做吉米多维奇编写的习题集,经常一天做100题。傍晚的时候就去找当时的助教钟同德老师要求批改。宿舍晚上10点息灯,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买了手电筒,躲在被窝里面自己看书。买电池是陈景润在大学期间最奢侈的一个消费。陈景润说:读书就跟玩钟表一样,白天拆散,晚上装回去,如果装好了,就说明真正掌握了。


  由于新中国建设需要,50级的同学提前毕业。陈景润分配到北京四中。陈景润对数学无比热爱,对数学研究非常痴迷,但是,给中学生上数学课,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他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言辞。课上得不好,就让他批改作业。陈景润身体不好,在北京呆了1年,生病了6次,住院了3次。四中校长就找到了陈景润,说你身体有问题,应该回老家好好的休息一下,疗养一下,工作以后再说。于是,陈景润怀着非常郁闷的心情,从北京回到了福州。陈景润下岗了,陈景润失业了。他的再就业工程就是在利用在北京四中教书的时候赚的一些钱,买了一些连环画,在福州摆了一个地摊,出租连环画。这个事情被厦门大学的王亚南校长知道了。王亚南校长是《资本论》的翻译者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厦门大学当了19年的校长,对厦门大学的发展做了卓越的贡献。王亚南校长知道这件事情花后,就找了数学系的方德植主任,把陈景润请回厦门大学,安排在数学系的资料室工作。这样既解决了他的温饱问题,也让他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学习数学。

初露锋芒




  1955年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工作,1956年开始研究数论并发表论文,1957年调中科院数学所工作。


  当时的全国形势: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国家科学发展远期规划。全国综合性大学会议召开之后,强调综合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理论科学与基础科学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数学系也面临发展的大好形势。1952年-1956年,数学系进行了100多次专题报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厦门大学学报》第一期刊登14篇论文,有12篇是数学。1956年全国论文宣读大会,厦门大学数学系共提交10篇论文,在会上宣读4篇论文。教育部高教司多次表扬了厦门大学数学系培养师资的经验。《光明日报》记者采访,发表报道高度评价了厦门大学数学系的办学经验。1957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来函邀请厦门大学数学系参加大会。数学系制定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规划,确定了12年的研究方向。

  在这样情况下,方德植主任安排陈景润在资料室工作;安排担任张鸣镛老师“复变函数论”的助教;安排陈景润参加科研活动。时任函数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议学习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

  陈景润为了掌握华罗庚先生的《堆垒素数论》,他把书拆成一张张,走到那里就读到哪里,二三十遍,每条定理都读得很透。以至于后来写论文不用看书,都知道什么内容出自哪一页。陈景润的1956年科学研究计划表。醉心于科学研究,陈景润已没有什么作息时间表。不管上班下班,白天黑夜,吃饭走路,他几乎不停地反复构想思索,尝试各种推演、运算,在一张张稿纸上书写涂改。

  他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对华罗庚先生《堆垒素数论》书中关于“他利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些改进。华罗庚推荐参加1956年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报告的后半段由李文清老师代为讲解。华先生亲自上台作了补充发言,阐述该论文的理论意义。195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时专门表扬了陈景润的勤奋与成绩:“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陈景润没松一口气,在厦门大学数学系工作两年,发表了三篇论文。

  陈景润的论文才华初露,受到华罗庚先生的赏识。华先生给厦门大学联系,决定调陈景润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陈景润第3次去北京,到华罗庚先生身边工作。30年代之初,华罗庚初中毕业失学在家。他坚持自学数学,写出一篇代数方程解法的文章并寄给在清华大学执教的老一辈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熊庆来看出了这篇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采。他立刻把华罗庚请进了清华园来,安排数学系当文书。可以一面自学,一面大量地听课。尔后,派遣华罗庚出国,留学英国剑桥。学成回国,已担任在昆明的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又介绍他当联大教授。华罗庚后来再次出国,在美国普林斯顿和依利诺的大学教书。新中国成立以后,华罗庚马上回国来了,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有道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1957年,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1960 -1962,转入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1962年,升任助理研究员;1966年,证明“1+2”;1973年,论文“1+2”发表。 陈景润到北京后,觉得应该要巩固英语,俄语,然后再学德语和法语。他就按照当时在厦门大学那种学习方法,做了很多小纸条,把英语单词,德语单词写在小纸条,放在口袋中,走到哪里背到哪里。有一天陈景润去理发,排队等待,他就拿起法语单词一边看一边念,一张接着一张,越念越大声,若无旁人。他卡壳了,单词忘了。决定回去查字典。当他掌握了这单词回到理发店的时候,理发店已经关门了。陈景润想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这时候他得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对外广播,非常兴奋。但是听广播必须要有收音机。当时收音机并不普及,还相当贵。陈景润就开始借了一些收音机的书,把收音机的原理搞懂了,到旧货市场花了15块钱买了一个坏的收音机,回来鼓捣鼓捣一下,居然修好了。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1天只播1次1个小时,是凌晨3点。从那时开始,陈景润就调整自己生物钟,保证每天半夜3点准时学英语。陈景润到中科院,住在集体宿舍,三四个人住一间。陈景润他觉得晚上要读书,半夜要听收音机,会影响大家休息。他就看到了楼里有一间没有启用的3个平米厕所,他就搬进去住。洗手间没有启用,所以没有暖气。陈景润就用报纸在窗户上贴好几层来挡御寒冷,自己就在里边工作。陈景润的刻苦并不是常人能够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当时陈景润买了两个金戒子。因为他有下岗的经历,他有失业的经历,担心又会下岗,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证,就不能能搞数学。所以他就买了两粒金戒子,放在自己贴身之处。1957年到1960年期间,陈景润在数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发表了一批论文。1960年中国科学院发的简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做《数学怪人陈景润》,说陈景润是安、钻、迷的典型,安,就是安心工作,钻,就是钻研业务,迷,就是迷恋专业。 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全国形势。1957年全国开展了反右派的斗争,一些学部委员打成右派,停止研究工作;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华罗赓、陈景润等等数学所的人全部到石景山去搬矿石;1959年全国开展拔白旗运动,对科学界教育界冲击很大。华罗庚先生到了中国科技大学,陈景润则被发配到大连化学物理所去洗试管,说是要通过这种冲洗试管的工作来冲洗掉他头脑里面的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到了1962年广州会议上,周总理宣布不要再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名称。陈毅老总在会上说,咱们的知识分子是人民的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革命的知识分子。所以华罗庚先生从科大又回到了数学研究所,陈景润也调回到数学研究所。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每个科学家的前途和命运,跟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回到中科院以后,陈景润就晋升助理研究员。中科院的一份简报是这样写的:“去年研究技术干部考核提职,对这样一位科学青年,意见不一。他的导师华罗庚认为他有才,应该提。党内同志,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赞成的认为,陈景润虽然政治落后,个人名利思想严重,但还是我们团结的对象,而此人有肯钻业务,有一定的能力,应该提拔。至于个人名利思想应该抓紧教育。反对的认为,陈景润虽然有一定的数学技巧,但不过是在古董堆里捡些枝节问题写文章,改进前人的结果而已,没有实际意义。此人政治上是靠不住的,不只是落后,买金戒指还可能有“变天思想“,擅自向国外写信是”卖国求荣“。认为陈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不能提拔。最近,所内经过争论,已决定给予提职。” 那个时候,提职也好,不提职也好,陈景润已经把这些事情都置之度外,因为陈景润已经迷恋哥德巴赫猜想,他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面。1742年6月7日,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指出:“每个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1+1)”。这里的1+1有特定涵义,就是说任何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素数。比如说,6=3+3,8=3+5,10=3+7,12=5+7,14=7+7,16=3+13,等等,这就是1+1。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验证了对3.3乘以10的7次方以内的数,猜想都成立。陈景润的1+2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大偶数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回忆一下当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前沿。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苏联的巴尔巴加乌也解决了1+5。1963年,中国的王元和潘承洞分别独立证明了1+4,同年,苏联人也证明了1+4。到了1965年,两个苏联人,一个意大利人分别证明了1+3。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里面,虽然没有象战争一样硝烟弥漫,但是竞争那也是非常激烈的。 陈景润1962年开始回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住在88号楼的病号房里。病号房晚上10点关灯。大家总是看到他晚上10点以后,一手提着热水壶,一手拿着凳子,拿了几本书,到隔壁哪个洗漱间去看书,经常是通宵达旦,若无旁人。后面他知道了88号楼顶有一个小房子,没人住,他就给领导再次申请说,我要住到那个房间去。6个平米,刀把形的,长方形缺了一块。为什么刀把形啊,烟囱从那里经过,所以形成一个刀把形。那时候陈景润不但患有结核病,并且还患有腹膜炎。他经常是拼命的工作,拼命的攻关,身体顶不住了,送进住院;从医院回来,他又开始拼命的工作,又不行了,又送到医院去了。中关村医院曾经提醒数学所的领导,千万不要出现陈景润一个人死在房间里都没人知道的悲剧。陈景润说,做学问就跟爬山一样。有的人爬到山顶就完事了,我总是走完一条路后,还想走另外一条路。只有把每一条路走遍了,我才知道每条路能够爬多高,哪一条路是最好的路。
 

  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那么当时的证明啊写了180页,《科学通报》只登了结论和几个引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样科学家们不能承认。有些国际数学家听说这个事,根本就不相信。有些甚至公开声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国际数学界有很多一流的数学家都在向1+2进军,一个无名小卒怎么能够在这里做出历史性的成绩呢? 故事6: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了他的证明全文。马上引起轰动。人们公认陈景润的论文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是重要的数论方法--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是“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重大的贡献”。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 Weil)称赞:“陈景润的工作,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李希特合著的一本数论专著已在印刷厂排版,当知道陈景润的结果后,立即增补了第十一章“陈氏定理”。并说明:“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陈氏定理”被载入美、英、法、苏、日等国的许多论文专著。哥德巴赫猜想提出来至今260年了,近一百年来吸引许许多多国际的数学家们,在攻克它,然而陈景润的1+2的成绩到今天还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景润在世界前沿为中华民族争得极大的荣誉。 陈景润的成果的伟大之处,非常之处,还在于成果是产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1965年,陈景润首次得到(1+2)的结论,写出了约200页的长篇论文。国外学者证明(1+3)用了大型高效的计算机,而陈景润靠自己运算。十年动乱,民族灾难。人们在“革命”的狂热中,失去理智,丧失人性。1966年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造反派开始批判华罗庚。1967年11月,“揭露控诉走资派勾结华罗庚统治数学所”大会,质问为什么将“白旗”“修正主义苗子”陈景润调回数学所。陈景润本来胆就小,本来就沉默寡言,他怕,躲在房间里面两天不敢出来;到了1968年4月份,陈景润也没有逃脱被批判的厄运。陈景润被揪出来了,他的草稿被烧掉了,金戒子被人家没收了。陈景润感到非常的痛苦,万念俱灰之下,陈景润从88号楼的三楼跳下去。所幸的是跳下去的话碰到了几根电线,又碰到了树枝,所以陈景润幸存下来了。但是造反派还没有放过他,讽刺挖苦说,不愧是数学家,连跳楼都选好了角度。造反派给陈景润做了一个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高的一个牌子,挂在脖子上,上面写着“白专典型,寄生虫陈景润”,在陈景润的名字上还用红色的墨水画了一个大叉。去劳动改造必须带着它,去食堂吃饭买饭也要带上。陈景润受到非人的遭遇。从此,陈景润离群索居,封闭自我,麻木不仁。他的工资被扣了,小屋的电线被拆了,连桌子也被抬走了。原本就瘦弱的身体更加摇摇晃晃,极度神经衰弱,常常惊恐不安。但是,陈景润有数学支撑,有信念支撑,有1+2手稿要修改。七年过去了,他在一间六平方米的烟熏火燎的小屋中修改论文,楼下是锅炉房。没有电灯,一盏昏暗的油灯伴着他;没有桌子,翻开褥子就是工作台。证明过程的演算,他全是趴在床板上一笔一笔算出来,总共算了两个麻袋的草稿。 从近200页的论文稿子到1973年正式发表时的17页,这个过程是思想创新的过程,方法创新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过程。陈景润说:“我考虑了又考虑,计算了又计算,核对了又核对,改了又改,改个没完。我不记得我究竟改了多少遍。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最严格的,必须是最严格的。”陈景润在证明(1+2)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新的“加权筛法”。著名的王元教授称“这一步关键性的证明全世界研究数论的人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一步是美妙的一步,天才的一步,也是艰难至极的一步。”在这之前,数论专家普遍认为要用已有的方法(包括“筛法”)证明(1+2)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陈景润居然对“筛法”敲骨吸髓,加以改进,使其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达到极限的程度,“于无声处听惊雷”。 


执着追求 

  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热大代表,后任第五,六届人大代表;1977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78年,受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邀请,1982年再次受邀;1979年,访问美国,法国;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与由昆结婚;1981年4月,参加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后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1984年,确诊患帕金森氏综合症;1996年3月19日,因病去逝。 


  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简报》发表了题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果》,概括介绍了陈景润的工作。新华社的记者知道后就来采访,写了一篇内参,叙述了陈景润的工作的重要性,它的国外的影响,也描述了陈景润的工作环境跟生活环境,说陈景润现在“生活条件差,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个报告,在上面画了一个圈,批示要求赶紧救人。当晚11点多,北京市委的领导和中科院领导一起来到六平米的住处,不由分说,七手八脚就给他抬上车,直接开到了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经过医生彻夜的检查,大家认为陈景润的身体并没有达到生命垂危的程度,但是他身体上应该说是疾病很严重,也很多,有必要进行治疗进行住院检查。1974年,周恩来亲自推荐陈景润为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关怀。1975年,邓小平针对有人说陈景润是“白专”典型,愤怒地说,什么“白专”典型,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我们对他应该爱护、赞扬。以后邓小平又出面解决了陈景润的住房问题,陈景润的夫妻分居两地问题,给陈景润配备秘书的问题。 


  1978年2月,著名作家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震撼全国人民的心灵。陈景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1978年2月,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极左流毒没有肃清;十年了,全国人民深深地处于迷茫,压抑,困惑,愤怒,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一石激起千层浪。陈景润,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科学的春天,看到民族的希望!所以,他的事迹,得到全国人民强烈的反响和认可!1977年冬天开始恢复高考。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传奇经历震撼青少年的心灵,人们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汲取了前进的力量!于是,陈景润所在的数学所收到一万多封青少年的信件,表示对陈景润的尊敬,表示以陈景润为榜样,也不乏对陈景润表示爱慕;于是,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厦门大学因为陈景润而名声大振,于是,厦门大学数学系计划招收70人,报名1000多人。于是,厦门大学数学专业报名是相当的热,录取分数是相当的高。陈景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路透社报道说,有一名在数论问题上取得进展的中国数学家,在这里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报纸上对陈景润的报道,将使西方电影明星和政治家感到妒忌。 从证明1+2以后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结,陈景润一刻也没有停止向1+1的这个顶峰攀登。从70年代末开始,陈景润的研究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他已是全国著名的人士,但是他在参加很多重要会议的时候仍然停不下手中的研究。为了不影响别人的休息,他常常到深夜到有灯光的地方,或者到卫生间里面去看书去研究数学。陈景润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1981年厦门大学60年校庆,林群院士和陈景润同住一室。林群经常失眠,陈景润说:“失眠说明不需要睡觉,应该起来工作”。一天,陈景润11点上床休息。林群决得奇怪。没想到,半夜2点,林群被摇醒,陈景润认真地问“我现在看书,不影响你吗?”1983年林群院士曾经问陈景润说你搞1+1有没希望,陈景润说要拼命,现在步子还太小,还要再走一百步才能达到。

  1984年4月,陈景润在路上被一个小伙子骑自行车撞倒,脑部受到伤害。1985年挤公共汽车上班,下车时被挤摔倒在地。经过医院确诊,他患帕金森氏综合症。从这个时候开始,陈景润的最后的十年几乎是在医院里面度过的。陈景润刚到医院,仍然是把所有的书所有的文稿搬到医院去。医生不高兴,护士也不高兴,因为治好陈景润的病已经是政治任务,不好好配合怎么办呢?只好让由昆出面。由昆一恼火就把所有的书打包一下准备提走。由昆告诉我,那一次陈先生确实是恼火了。陈景润说:不让我搞数学,活着有什么用。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当他不能清晰地发音,不能握笔时,仍用手势和含混的语言和他的学生探讨问题。由昆告诉我,陈先生只有最后两个月没有工作。在他病重期间,同样是著名数论学家王元院士去医院,看到陈景润痛苦地眼睛都无法睁开,手中还握着数学书,不禁劝道:“您就放弃它嘛。你已经取得的成果,至少在本世纪无人能超过。”陈景润摇摇头,缓缓而坚决地说“我不能停止工作!”大家知道这个情况,不胜感慨:这是科学的辉煌,也是科学的悲壮! 

  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带着对“1+1”的遗憾走了。由昆说:“如果做出来1+1再走的话,我想他会轻轻松松地走。所以他当时走的时候应该说看得出来那种特别不情愿的那种,眼睛一直是半睁着这种,最后还是我给他抹下去的。”陈景润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时至今日,陈景润的1+2的成绩仍然是国际处于最领先的水平。 


  了解了陈景润的传奇人生,我们可以看到: 陈景润是不幸的:肺结核阴影的笼罩;下岗失业的辛酸;十年浩劫遭到的迫害;晚年长期缠身的疾病。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流过的泪甚至鲜红的血,给他的生命染上了浓重的悲壮色彩。陈景润又是幸运的:他受到几代领导人的温暖、关心、爱护;度过人生两个温暖时期:一是在厦门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一是78年到84年的美好时光;他遇到两个恩人:王亚南和华罗庚;他在45岁时候终于享受了迟来的家庭温暖。因为幸运,陈景润的人生又谱写着美丽壮阔的乐章。 陈景润是柔弱的,小时侯受同学欺负;身体受肺结核侵袭;人生的坎坷使他神经脆弱。但是陈景润又是坚强的:数学家的研究本来就是在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智力极限的总和。痴迷,执着,不计代价;不计名利;忘我投入;将生命和数学糅合一块。他的成绩是用生命换来的。只有他能这样做!肯这样做! 陈景润是内向的:对数学的如痴如醉,使他很少与人交往;人生的艰辛,使得他孤独沉默。言行难免有不被人理解和不和适宜之处。陈景润又是深情的。他深情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他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时候,台湾方面前往策反。当陈景润按时回国的时候,新华社还专门发了一个通讯:陈景润回来了。陈景润在国外照样是省吃俭用,当他一飞下飞机就把节省下来的7500美金交给国家。他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他神情地热爱自己的母校和老师。参加厦大60周年校庆时,专程到鼓浪屿去看望了方德植老先生,还去看望了王亚南校长的夫人。王亚南校长十年动乱当中含冤去世。他向师母要了一张王亚南的照片,留作纪念。在他的恩师华罗庚先生去世的时候,陈景润都已经走不动了,他硬是坚持要人家背他到现场去。人家劝说,你坐在轮椅上就行了。但是他一定要站着。他坚持站了40分钟,也哭了40分钟。他深情地热爱家人。他小孩叫陈由伟。当年陈由伟还没出生的时候,陈景润就说,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学数学,如果是女孩就让她学医学。实际上由伟在小学的时候喜欢吹小号。陈景润说顺其自然。到了高中由伟念的是文科,后来他考上了中国外经贸大学。再后来到了加拿大留学。传奇的是,他在加拿大学高数,突然发现数学是如此的美妙,所以他决定改学。大家说,由伟念数学,圆了陈景润的一个梦。 陈景润是清贫的:学生时代家庭贫苦;失业的经历,柔弱的身体使他生活出奇节俭;公共汽车摔下来,是由于经济条件,生活待遇受限制造成的。陈景润又是富有的:他以传奇的人生和不朽的业绩,丰富和改写了数学历史;以令全世界数学家折服的辉煌,论证“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不幸-幸运,柔弱的-坚强,内向-深情,清贫-富有,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百感交集,令人荡气回肠。他的传奇生涯,体现了科学家的艰辛与悲壮;他的传奇性格,体现了科学家的执着与毅力;他的科学奇迹,体现了科学家的贡献与价值;他的奇特影响,体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魅力。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一个大学有没有魅力,有没有感染力,在于它有没有自己美好的故事,有没有一代代师生在编织,在演绎,在传诵自己具有特色,富有感染力的故事。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及表现出来的精神魅力,是厦门大学校园,以至于全社会传诵的故事。陈景润无愧是厦门大学的科学精神的代表,无愧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骄傲。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手机版|订阅|博士家园 ( 沪ICP备15045866号-1 )(沪公网安备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1868号) 

GMT+8, 2024-5-4 16:03 , Processed in 0.0956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博士家园

  • 获赠:邀请码

    博士投稿

    请发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

    www@math.org.cn

    在线时间:9:00-16:00

  • 返回顶部